查看: 15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州大学学报

[复制链接]

71

主题

72

帖子

30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5:2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1
域外汉学研究
江户时代文士与朝鲜通信使的中国诗学讨论
——以丈山、林家、木门与通信使的笔谈交流为中心

范建明

摘要:江户时代文士与朝鲜通信使交流时留下了很多笔谈集,这些笔谈集大多以写本或刊本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其内容大半是诗文的唱和应酬,其中也有涉及中国诗文论的讨论。这些讨论往往是散见于各笔谈集中的片言只语,还没有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虽然如此,但它们是江户文士与朝鲜通信使面对面交流的直接记录,是原始的、当事者的、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把这些一鳞半爪的诗文论钩沉出来,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相信无论是对于我们演绎日本文士与朝鲜通信使的交流史,描述日朝两国汉文学的发展史,还是对于我们研究汉文学之本源的中国诗文论对其周边国家汉文学发展的影响史,或者日朝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史,都是有所补益的。
关键词:江户时代;朝鲜通信使;笔谈;中国诗学
作者简介:范建明(1956— ),男,江苏无锡人,(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明清诗文、明清诗论、江户汉诗文研究。
02
唐宋文学研究
唐代反城市诗的心理书写及其艺术特点

王志刚

摘要:诗至唐代而臻全盛,对城市的书写亦逐渐成熟。唐人笔下的城市,继承了前代精细描写方式,又融入了更为复杂的个人体验。歌咏赞赏之外,更多了一些批判和反思。唐代反城市诗上承魏晋南北朝、隋代,不仅数量较多,且内容丰富,既有对城居环境的描摹、对个体心态的抒写,也有对城乡矛盾的反思,表现了唐人之于城市的复杂多样的心理。而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唐代反城市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诗歌文体成为空间意识的载体,在表现城市功能与符号意义时,抒发出对自由、宁静环境的向往,亦即“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唐代;反城市诗;心理书写;艺术特点
作者简介:王志刚(1987— ),男,山东聊城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苏州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唐宋元明清诗文研究。

听见都城:北宋文学对东京基调声景的书写

李贵

摘 要:有关北宋首都东京的研究成果虽多,独缺乏对声音环境的关注。从声音景观的视角,可以发现汴京声音、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在北宋文学对东京自然声响的描写中,最突出的基调声景是莺啼蝉鸣。莺啼给首都赋予美好平和的意义,其中欧阳修的东京莺声书写尤为重要。蝉鸣声建构了复调的首都声景。北宋文学在莺声蝉声与首都、皇权之间构筑起直接的联系。经过文本叠加和互涉,莺啼蝉鸣声成为东京日常生活的标记,是首都环境的标志物和作者情感的催化剂,弥漫性的声音通过其延展性而营造了空间性。通过北宋文学对东京基调声景的书写,自宋至今的读者得以听见都城。为了完整地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有必要深入
研究文学中的声音景观。
关键词:北宋文学;东京;基调声景;莺啼;蝉鸣
作者简介:李贵(1973— ),男,广东化州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宋代地方书写的文本类型研究”(项目编号:2018110066)的阶段性成果。

论王十朋的人生品节与诗学个性

曾维刚

摘要:王十朋是孝宗初期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南宋诗歌走向中兴之际的重要诗人。在宋室南渡至中兴时期的历史语境与文坛风会中,他形成独特的人生品节与诗学个性,突出表现在:安贫固穷的气节与诗歌表现、忠愤耿直的气质与浑厚刚健的诗风、和韩学韩的文学接受与诗学取向。无论是从政事还是文学来看,他都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凛然气象,而进德修身,爱君忧国,正直刚大,是其凛然之气的内在根源。他以慷慨进取的精神超越了南渡以来那些旨在偏安自娱的文学书写,并瓣香韩愈、欧阳修、苏轼,对韩愈尤其推赏,扬弃笼罩于南宋前期诗坛的江西诗学,具有推动宋诗中兴的文学史意义。其人生与诗学展现出独特的个性气质,使他成为南宋中兴时代文人士大夫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王十朋;人生;诗学;凛然气象
作者简介:曾维刚(1974— ),男,河南新县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与文献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南宋中兴诗坛研究” (项目编号:13FZW 064)的阶段性成果。
03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近代典型文学事件阐论
——以柳亚子《分湖旧隐图》征集题咏为例

罗时进

摘要:清末民初的历史大变局,为亘古以来所未有,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事件频繁发生,成为历史大变局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家需要借由事件形成介入历史、推动历史的力量,显示其特殊的作用,南社的成立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当我们将南社作为一个历史现象研究时,可以发现这个重大事件是由一系列具体事件构成的,《分湖旧隐图》的出现以及其后的征集题咏活动,即为柳亚子成功造就的一个文学事件。此举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活动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参加人数之众,征集作品之多,产生影响之巨,在近代文学社团中相当罕见,具有其典型意义。柳亚子如何有意识地运用《分湖旧隐图》的征集题咏方式,使之从一个艺术作品产生的“事实”变成有影响的文学“事件”,从而进入南社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南社;柳亚子;《分湖旧隐图》题咏;文学事件
作者简介:罗时进(1956— ),男,江苏东台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元明清诗文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清代江南文人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6AZW 009);江苏省社科重点项目“吴文化民间知识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3JDA010)的阶段性成果。

《晚晴簃诗汇》编纂史发覆
——兼论清遗民与徐世昌等北洋旧人的离合

潘静如

摘要:《晚晴簃诗汇》在性质上居于官修、私修之间,其征诗、选诗的过程与旨趣都与此相关。当时,除各地省政府统一呈书与个人主动献诗之外,《诗汇》的编纂主要倚赖编纂者的私人交际网络,因而入选的不少诗篇是通过辗转钞、借、辑而得的,也就带有一定偶然性。由于一些编纂者是清遗民,因而其清代诗学史叙事难免带有自身的意识形态。在《诗汇》付刻之际,《清史稿》风波促成了他们对这种清遗民视角叙事的调整。徐世昌、北洋政客身上同样有着“清遗民情调”,故而得以与清遗民桴鼓相应。但在关涉“遗民”的名、实之辨时,部分清遗民亦与徐世昌等北洋旧人稍有离合。
关键词:晚晴簃诗汇;清遗民;北洋旧人;徐世昌
作者简介:潘静如(1986— ),男,江苏连云港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清代诗学研究。

论晚清王闿运“曲隐”诗歌美学观

李亚峰

摘要:王闿运是近代“湖湘诗派”领袖,他论诗主张复古摹拟,颇为世人所诟病。不过,以“复古”形式阐述个人创见,也是中国古人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王氏的复古诗学中,也蕴含了其独到的理论发明。他以“曲隐”范畴概括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并总结出“以词掩意,托物起兴”的创作方法,揭示了“诗为兴体”的艺术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王氏的诗歌“曲隐”说,打通了“兴”法创作与“隐秀”审美的内在联系,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审美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虽有狭隘之嫌,但也深得精髓,对当今的诗歌创作,仍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王闿运;“曲隐”;“兴”;诗歌美学
作者简介:李亚峰(1978— ),男,江苏沛县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近代诗歌编年史” (项目编号:13YJC751026)的阶段性成果。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7-4 13:41 , Processed in 2.02044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