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系从1994年开始招生,目前有中文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近五年教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社科基金项目7项;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省市社科奖10项。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挂靠我系。设有《红楼梦》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煤矿文学与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和认知语言实验室等教研平台。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传媒领域。近年来多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攻读研究生,就业率(含考研)达到98.5%以上。
【学子风貌】
中文系学生在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实习
中文系学生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实习
中文系学生下矿参观
中文系学生课堂表演
中文系2008级毕业晚会
中文系2008级毕业晚会
中文系2008级考研经验交流会
中文系2009级毕业照
中文系2010级元旦大联欢
中文系2010毕业晚会
中文系2012级毕业照
中文系2013级元旦晚会
2015级中文红歌比赛
中文系毕业照
【教师风采】
中文系教师获奖证书
中文系学刊藏本
中文系全体教师合影
中文系实习团队座谈会暨实习基地揭牌仪式
中文系教师与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合影
中文系教师登山出游
2013年元旦中文系教师聚餐
中文系教师与2011级毕业生话别
中文系教师与2012级学生毕业话别
【教师简介】
高淮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 主持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1项。
专业和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诗歌、明清小说、红学学术史专题研究。
主要论文及著作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古诗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红楼梦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红学学案》(新华出版社2013年)等。多次接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燕山大学学报》“学术访谈”。
闫续瑞 教授
通讯地址: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公共管理学院
电子邮件:13852156368@163.com
个人简历
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苏轼研究院成员。1997年8月硕士毕业来矿大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读书修身•红楼梦》等,并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家训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与改革等研究工作。
专业和研究方向
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家训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与改革
主要科研项目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汉唐时期士大夫家训思想研究(12YJCZH239)
2.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汉唐士大夫家训治学主题研究(08SJB8800042)
3. 中国矿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汉唐时期士大夫家训思想研究(JGG101500)
主要论文及著作
论文:
1.《论诸葛亮的家训思想及其影响》,闫续瑞、杜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13年第3期;
2.《论魏晋南北朝士大夫家训的时代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1期。
3.《汉代士大夫家训简论》,《求索》(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06年第9期;
4.《跨越时空的生命体验》,《名作欣赏》(核心期刊)2005年第6期。
5. 《雅与俗的两极对照——〈红楼梦〉中的闺阁小姐与“三言”中风尘女子之比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著作:
1.《汉唐时期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个人独著,20万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2.《苏轼徐州诗文辑注》,管仁福教授主编,闫续瑞个人负责辑注苏轼诗歌100余首,约6万字,排名第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获奖成果
获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项,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一项。
史修永教授,先后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200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文学硕士,2004),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文学博士,2007)。复旦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煤矿文学与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校级社科基金项目2项。先后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主持校级精品课程《文艺理论》。主要讲授《文艺理论》、《新闻采写》、《文艺美学前沿问题研究》等本科、研究生课程。
魏凤娥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南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2006年9月-2007年7月在南京大学文学院访学,跟随导师杨正润教授作“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理论进修和相关课题研究。主讲课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西方文化概论、十九世纪法国小说研究。曾获得校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百佳本科教学教师奖、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奖项。2013年校级精品课程、外国文学课件比赛校级二等奖(团队项目),2014获校“关爱女大学生优秀女教师”,出版和发表的主要著作和论文有散文作品集《母爱如水》,论文《哈姆莱特“人类是杰作”道白的再思考》、《源氏与宝玉:情痴情种两不同》等等。论文《比较文学视域下探索文学类教学新路径》(2012第12期《前沿》团队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13第1期),2013校级教改项目《外国文学>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3-2015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微电影的创作研究”。
人生格言“有信有望有爱,方有美好人生。”
周凌云副教授,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96),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2004),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2009年,攻读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戏曲研究。
曾在《江苏社会科学》、《明清小说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1部。主持完成校级社科基金项目2项。先后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荣获校级第六届讲课比赛二等奖,参与制作校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与国学经典》、《古代小说戏曲作品精读》等本科课程。
邱雪玫副教授,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语言学、汉语词汇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先后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96)、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文学硕士,2003)、南京师范大学国教院(文学博士,2011)。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经历。
目前已在《语言文字应用》等高水平期刊和核心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主持并完成省社科基金1项,校社科基金1项。出版专著1部,编著1部。专著《汉语话说结构句法学》(2013.1)获“江苏高校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徐州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讲“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 “西方语言学流派”“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级汉语综合知识”等课程。
李素琴副教授,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96年6月毕业于江苏徐州师范学院,获得文学学士。2002年6月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词汇和对外汉语教学。
科研成果:主持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
目前已在《湖北社会科学》、《兰州学刊》等高水平期刊和核心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荣获徐州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陈长利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
电子邮件 :Changli-chen@163.com
简历:2000年之前在国企、私企工作,担任专卖店经理、总经理秘书等职务。2000-2003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任研究生会副主席、主席职务。2003年至今,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文系教师。于2007-2010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读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南帆先生。从1994年起在报刊、电台发表诗歌、散文作品,2000年后兴趣转向文艺理论研究。先后在《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文艺评论》《北方论丛》《兰州学刊》《吉首大学学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合著1部。主持省厅级项目3项,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10余项。研究领域和学术兴趣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文艺基础理论方面,代表作《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论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三个关系维度》《文学形式与原型复制》《中国当代文学形式的五种典型观念》、《当代意识形态范畴的理解困境与阐释路径》、《期待视野——接受美学方法论的反思与重构》、《中国当代区域文学研究的空间构成》;二是文艺思想史方面,代表作《走向“关系诗学”》《西方文学接受观念的五种类型》《“实用说”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客观说”下的关系反思与理论建构》《审美形式: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论先秦时期的“形式”观念》;三是重要理论家文艺思想专题方面,代表作《福柯文艺思想研究》《论福柯的三维话语理论》《疯癫与文艺——福柯“疯癫”文艺思想》《体验•隐喻•历史——福柯“关系本体论”文艺思想研究》《论福柯的“作者—功能”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与美学理论批评》《论葛兰西的“文学形式”思想》;四是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代表作《从本质主义到关系主义:文学理论教学范式转移》《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原则探究》《论高校西方文论史>课程现状、存在问题及体系优化》《高校西方文论史课程知识生产的“读者转向”》《论西方文论史课程教学的知识类型》《高校西方文论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模仿说”下的“形式观念”为考查对象》。研究对象涉及文学基础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西方文论思想史、后现代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葛兰西文艺思想专题、福柯文艺思想专题、关系-过程诗学等领域。
出版著作:
1.专著.走向“关系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专著.福柯文艺思想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3.合著.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与美学理论批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主要论文:
1.论福柯的三维话语理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CSSCI.被引用33次。
2.文学形式与原型复制.文艺理论研究.2008(6).CSSCI.权威期刊.
3.论先秦时期的“形式”观念.船山学刊.2008(4). CSSCI扩展版.
4.论福柯的“作者—功能”思想.北方论丛.2008(5).中文核心,CSSCI.
5.论葛兰西的“文学形式”思想.柳州高等师专学报.2008(5).
6.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论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三个关系维度.兰州学刊.2011(9). CSSCI.
7.审美形式: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集美大学学报.2011(1).
8.从本质主义到关系主义:文学理论教学范式转移.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论文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艺学新周刊》第93期全文转载,被《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全文收录。
9.“实用说”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中文核心. CSSCI.
10.中国当代区域文学研究的空间构成.文艺评论.2013(1).中文核心. CSSCI扩展版.
11.疯癫与文艺——福柯“疯癫”文艺思想.文艺评论.2013(1).中文核心. CSSCI扩展版.
12.体验•隐喻•历史——福柯“关系本体论”文艺思想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中文核心. CSSCI.
13.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客观说”下的关系反思与理论建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3(4).
14.期待视野——接受美学方法论的反思与重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4).中国社会科学主办的重要期刊.
15.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论“文学形式”思想述论.理论导刊.2015,(4).中文核心.
16.中国当代文学形式的五种典型观念.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中文核心.
17.当代意识形态范畴的理解困境与阐释路径.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2).中文核心.
18.西方文学接受观念的五种类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中文核心. CSSCI.
19.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原则探究.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4).
20.论高校《西方文论史》课程现状、存在问题及体系优化.教育前沿.2016(9).
21.高校西方文论史课程知识生产的“读者转向”.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1).
22.论西方文论史课程教学的知识类型.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2).
获奖成果及荣誉:
1.论文《“疯癫”与文艺——论福柯的“疯癫”文艺思想》在第三届全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获得时间:2015年10月。
2.2015年获得“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单位:中国教育管理学会,时间:2015年10月。
3.论文《高校西方文论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模仿说”下的“形式观念”为考查对象》在第四届全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获奖时间:2016年11月。
4.2016年获得“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授予单位:中国教育管理学会,时间:2016年11月
5.专著《福柯文艺思想研究》,获得徐州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时间:2013年11月。
6.论文《期待视野——接受美学方法论的反思与重构》,获得徐州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获奖时间:2016年12月。
7.论文《中国当代区域文学研究的空间构成》,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三等奖。获奖时间:2012年12月。
8.2009年论文《文学形式与原型复制》被收入《“2001-2010金典十年中国文艺研究成果优秀论文集》,并颁授“中国文艺金典成就奖”。
9.2011年度中国矿业大学教职工考核被评为“优秀”。
10.2013年度中国矿业大学班主任考核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主要科研项目:
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接受、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11-2013年。
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文学接受、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10-2013年。
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关系诗学史论”;项目负责人;起止时间:2014-2017年。
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先后讲授文艺理论1、文艺理论2、西方文论史、美学、马列文论、中国当代文学史、应用写作、读书修身、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艺思潮、基础写作等10余门课程。
研究生课程: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科前沿讲座
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陈博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北大访问学者,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全国马列文论学会会员、国际文学伦理学会会员,江苏省社科青年学人,青年文学评论者。《微篇小说》顾问,《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审稿专家。200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美学与现当代文学批评的教研工作,作为研究生导师主要招收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共6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社科项目等共5项,获江苏省社科联优秀论文奖和北京大学科研成果奖等。在《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山东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等A&HCI、CSSCI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含参著)5部。
主讲课程:“美学”、“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比较文学”(全英文)、“英国文学选读”(双语)、“美国文学选读”(双语)、“应用写作”、“外国电影赏析”等。
孙慧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校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教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江苏省社科青年学人。200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美学与现当代文学批评的教研工作,作为研究生导师主要招收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共7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社科项目等共6项,主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目,获江苏省社科联优秀论文奖和徐州市科研成果奖等。在《山东社会科学》《求索》等CSSCI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含参著)5部。近年来,曾多次荣获校级“百佳本科教学教师”奖,优秀班主任,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中国矿业大学妇女工作积极分子、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徐海学院)、优秀外聘教师(徐海学院)等;入选校级第二届“教学名师”培育工程项目;主讲的《外国文学》课程荣获省级微课比赛三等奖,校级微课比赛二等奖;先后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所主讲的课程荣获校级精品课程,校级教案比赛特等奖、校级课件比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指导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目。
主讲课程:“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经典电影与大学生成长”、“外国电影作品赏析”、“应用写作”、“中级汉语综合知识”(留学生)等
邓心强副教授,文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第九批青年骨干教师。现主要从事中国文论与核心价值观、文论关键词等研究。曾主讲《古代文学批评文选》、《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欣赏》、《应用写作》等课程。
教书育人上,出版专著1部:《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研究》(2017),并在《中国大学教学》、《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文章5篇,撰写、发放《班主任论大学学习》4万余字;教学成果获校“二等奖”奖励1次,先后获“教学新秀”、“模范班主任”、“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共4次,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8人次。
学术科研上,六年来独立主持中国博士后项目、江苏博士后项目、江苏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省教育厅及市、校各类课题共8项,已全部结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在研中。已出版著作2部:《桐城派文体学研究》(2012,合著)、《中国古代文论元范畴论析》(2015,合著);参编著作1部:《苏轼徐州诗文辑注》(2014);在《学术界》、《内蒙古社会科学》等核心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20余篇;成果曾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引3次,并先后获江苏省社科联奖励8次,获徐州哲学社会科学奖1次。
朱云霞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巨蟹座的80后。爱一切自由欢乐的纯粹与琐屑,恋那如许迷人的书写。 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
主讲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台港文学与电影、女性文学与电影等课程。
科研及获奖:主持校“中国当代文学”网络文学在线课程。主持中国矿业大学青年教师启航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江苏省社科项目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编著一部,发表论文十多篇。曾获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校“百佳教师”、院科研之星、教学之星、暑期实习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
赵鸣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主讲课程:《语言认知与应用》(2018年开设)、《心理语言学》(2018年开设)、《秘书学》、《应用写作》、《商务礼仪》、《中国概况》(留学生)、《中级汉语综合知识》(留学生)。
科研成果:已发表教改论文5篇,主持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曾获院级青年教师教案比赛一等奖。已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检索和CSSCI检索,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曾获院级“青年学术之星”称号。
刘源,讲师,文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文艺学专业
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方向、基础写作与实践方向
主讲课程:《信息与档案管理》、《秘书学》、《档案与信息管理》、《应用写作》、《商务礼仪》、《中级汉语写作》(留学生)。
教研成果及获奖:参与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已发表教研论文近十篇,曾荣获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曾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光荣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