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览要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文学论文集锦

[复制链接]

59

主题

60

帖子

2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04: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地理学研究


东晋时期东-西“ 文学走廊”的形成及其文学史意义
洪文莺 梅新林


摘要:东晋时期的东-西“文学走廊”,东起扬州治所兼首都建康,西迄荆州治所江陵,既是借助长江水道地理优势与“荆扬之争”历史机遇双重支撑的产物,同时也是两晋易代迁都之后中国南北文学中心历史性转换的结果,在建构建康-江陵两大文学中心以及重构整个东晋文学版图中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学界重在南-北文学中心迁移与交融研究,而忽视了东-西文人群体的双向互动与深远影响。事实上通过对这一东-西“文学走廊”形成机缘、文人互动与文学交融的还原与探索,不仅有益于重新认识这一东-西“文学走廊” 本身的重要价值,而且有助于深入诠释东晋文学版图的内在结构及其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东晋;文学走廊;文人流动;文学交融;文学版图
作者简介:洪文莺(1984— ),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梅新林(1958— ),男,浙江温岭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地理学、红学以及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一道温泉绕御楼:唐代骊山温泉诗论
严纪华

摘要:对温泉的认识与利用于中国起源甚早。唐代浴汤文化大盛,其中骊山温泉以景观泉质、交通便利、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名最显;复以李杨故事入题,汤治、观览经验频常进入诗咏。以安史之乱为界,先后出现宫廷赋诗与历史凭吊的咏唱。聚焦于骊山温泉诗咏,观察其所呈现的文学内涵与文化意义,可以掌握君臣应制与侍从赋诗所勾勒出的骊山宫廷文学圈与唐代皇家温泉文化盛期的模型;而对温泉兴废的缅怀叹咏,包括地理建筑、温泉利用的描录以及宫殿情结的历史反思,俱成保存唐人以温泉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状态的宝库,别开唐诗书写的扇面。
关键词:唐代;骊山;温泉诗;文学内涵;文化意义
作者简介:严纪华(1956— ),女,台北市人,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

唐诗“南”“北”之分的可能性与论说限度
罗时进


摘要:南方与北方,是自然地理空间,也是人文地理空间,同时与文学创作具有密切关系。1905 年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讨论到唐代存在“北方之诗”与“南方之诗”的现象,值得进一步回应。其实这是讨论唐代文学地理学值得关注的切入点,也可作为研究唐代诗歌史的重要课题。唐代“北方之诗” 与“南方之诗” 无论看作一种理论性的抽象,或者看作一种现象叙述,都应从地理物质层面、社会学层面和观念意识层面进行综合分析,既注意唐诗中“北方之诗”“南方之诗”存在之可能性,又注意两者之间的纠缠与互涵,进行辩证的、有限度的论说。
关键词:唐代;南方之诗;北方之诗;自然地理;心理向度
作者简介:罗时进(1956— ),男,江苏东台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元明清诗文研究。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高心夔自画像及其与湖湘诗派之关系
——以《佩韦室日记》为中心
张剑


摘要:晚清名士高心夔经历奇特,其诗歌在晚清诗坛也独具一格,但是对其人其诗的研究还有不少误解和不够充分之处。今据高心夔手稿《佩韦室日记》,可以看出其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包涵了“颎谅易怒”“尚义勇为”“读书高才”三个方面;再结合其《陶堂志微录》,可以看出他与王闿运在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上都大异其趣,把他归入湖湘诗派是自汪国垣开始的一个误解。
关键词:高心夔;《佩韦室日记》;自画像;奇涩;湖湘诗派
作者简介:张剑(1971— ),男,河南遂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宋元明清诗文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259) 的阶段性成果。

清代蒙古行记:地理空间的展现与地方性知识书写
赵延花


摘要:清代蒙古行记数量众多,而且与之前的同类作品相比,不仅塑造出更为广阔的空间背景,在描写蒙古地域风光时也摆脱了前代行记中的苦寒色调,真实地再现了蒙古地域山川的美感样貌。清代蒙古行记的作者凭借对地理和人文历史的熟识,对地方性知识进行了艺术化的书写。作者和清王朝皆成历史之后,这些地方性知识就成为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通过文本的流传得以代代延续。写作上,在继承行记传统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清代蒙古行记还带有一定的艺术审美意识,将出行的实践活动进行审美再现,增强了行记的抒情性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清代蒙古行记;地理空间;地方性知识;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赵延花(1975—),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元明清诗文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6ZDA176) 的阶段性成果。

“ 根柢” 重构、“ 诗史” 追寻与家学接续
——论惠栋的诗学旨趣
王祥辰


摘要:青年时期的惠栋,围绕着王士禛开展了一系列的诗歌研究活动。惠栋认可王士禛性情、学问兼取的诗学理论,然与王士禛不同的是,其更为强调学问之于诗歌的重要性。惠栋认为,学问统领着性情的发挥,性情由学问培育而得。惠栋通过训纂《渔洋山人精华录》,强化王士禛诗歌的学问性,刻意突显王诗的“诗史” 价值,调和“根柢”与“神韵”间的抵牾,并借此张扬重学的诗学宗尚。惠栋以王士禛为依托,建构诗学理论,一方面是为了接续家学传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破家学束缚,将吟咏为重的诗学传统过渡到笺疏为主的诗学研究上来,确立新的研究范式,展示为学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惠栋;王士禛;东吴惠氏;《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
作者简介:王祥辰(1990— ),男,江苏南京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清代学术与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从“ 哲理小说” 到“ 记忆叙事”
———论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文学道路
潘一禾 赵璞

摘要:虽然学界关于波伏娃的研究已呈汗牛充栋之态,但对其文学作品的价值认识仍旧模糊不清。女性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理论话语不能涵盖、反而遮蔽了波伏娃真正的文学个性。只有从梳理波伏娃的文学道路入手,才能对她的文学事业给予中肯的评判。波伏娃早期的小说创作并不成功,这使她意识到需要从存在哲学转向文学存在。她以“形而上学小说”这一概念为自己小说的哲学化倾向辩护,因为她确实没有领悟哲理小说和哲学小说的区别所在,因此并未在小说领域获得成功。真正让波伏娃在文学史上获得一席之地的是她的回忆录创作,因为这些回忆录让她从存在哲学转向真正的文学存在;让她在个体经验的层面上与读者建立“兄弟般的情谊”,尤其是充分阐述了她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与思考,明晰表达她所率先实践的那些尖锐、前卫甚至是“ 出格”的思想与情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似乎不得不承认,波伏娃的“文学影响力”确实来自她的这种别具一格的“存在哲学与文学存在”的“双重性”。
关键词:西蒙娜·德·波伏娃;哲理小说;记忆叙事
作者简介:潘一禾(1959—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文学、跨文化比较研究;赵璞(1991— ),女,安徽无为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11 07:11 , Processed in 1.9168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